吳郭魚疫情擴大…防疫 最需前瞻
金傳春/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(台北市)
桃園市觀音區一處魚池爆發台灣首例吳郭魚湖泊病毒,農委會和桃園市動保處完成採驗。楊姓養殖業者無奈說,吳郭魚死掉至少二、三千斤。圖/桃市農業局提供
十七日聯合報頭版新聞「吳郭魚病毒擴大…疫情已衝擊產業」!這已不是第一次我國水產養殖深受殃及。一九八七年底台灣發生蝦大量死亡疫情,重創養蝦產業,近年東南亞國家的蝦產業規模、設備與技術已迎頭趕上台灣;二○○三年台北縣貢寮先發生九孔大量死亡後,宜蘭、台東與澎湖的九孔也相繼淪陷,損失高達上億元,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致禍。基於數次的痛苦經驗,水產養殖業實有必要以專業態度與踏實作法防杜後續疫情。
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五月底警示新型黏液病毒在魚中傳播,即可全面展開主動偵測。至今已有五國發生疫情,惜我國卻未能倖免!報載此次吳郭魚養殖場於本月六日在桃園首先出現大量死亡,十六日又增周邊兩魚塘確診病毒,顯示已是多點爆發疫情,為何如此?尚需深入探究。
若發生大量死亡或多點爆發疫情,警示偵測「異狀」與「病原微生物」的防疫先進觀念與系統做法,仍有改善空間。不妨向最寶貴生命的「人傳染病偵測」學習,我國疾管署公共衛生人員、傳染病專家與衛生資訊專業人士已習於跨領域研討與精益求精,且每次疫情後徹底檢討須加強處,尤其自二○○三年SARS慘痛教訓後,已系統化應用資訊與統計自動執行偵測並掌握流行趨勢。
為何農方多次疫情後仍沿用傳統的「被動」偵測,而未有主動偵測作業體系?傳染病偵測的目標是「早期發現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,即重點在早期發覺「感染」,而不是針對「疾病」或「死亡」。所以例行性的發覺「感染」必須有賴多元化的偵測,包括苗種徹底系列篩檢、定期的微生物實驗診斷、水產動物每生長階段的例行性抽樣病理檢查、水源檢驗、登錄電腦及最後的流行病學趨勢與統計分析。同業間平日應有「防疫安檢基金」,培養水產偵測與流行病學專業人才,共同分擔風險;尤其國際市場競爭激烈,更需大學研究所年輕生力軍,立即以科技防疫協助國內產業提早升級,避免時常在驚恐中多次遭逢疫情而致產業一蹶不振。
由於台灣的蝦、九孔、魚至近年禽產業的重大損失,均源於微生物自外侵入,若察覺過晚,疫情擴大後更要嚴防其本土生根,因此養殖業者必須與時俱進、吸取微生物學、病理學、流行病學、生物統計學及資訊管理與預測的新觀念與新知。大學面對重創產業,也應提供專業研究協助、人才培育及在職訓練,以提升我國經濟體質水準。
防疫最需「前瞻」與「先知先覺」,以防杜「後知後覺」的大量疫情或死亡,才是上上策。台灣欲經濟起飛,必須首重年輕防疫研發人才的系統化栽培與制度精進。